對剛出生的寶寶而言,飢餓牽動著最原始的情緒,也刺激著表達的本能,因為生理上的需求,促使寶寶將飢餓的感覺用哭聲來發洩,這是最初的生理、心理互動。食物滿足人類基本的生理需求,自然也影響情緒的好壞,充其是年紀愈小的孩子,常會被食物主導大部分的情緒,隨著年歲日增,身體和心理互動的控制、協調能力增強,反而較多時候是情緒影響了飲食的狀態。

 

情緒不佳時對整個消化系統的負面影響,從咀嚼時的「食不知味」,胃酸的分泌異常到腸道蠕動失調,都有明顯的表徵,當事者也比較容易察覺。但是對幼小的孩子而言,沒有什麼比「吃」更重要,即使會被玩具或其它新奇的事物吸引,也抵不過「肚子餓」這件大事,根據統計調查,三餐飲食不規律的孩子,比較會有情緒性的表現,例如容易莫名的生氣、煩燥等,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不定時的飲食或是父母過於忙碌,所以無法準確得知孩子何時會感到肌餓,孩子也無法明確表示,所以常會因飢餓而情緒波動起伏,是飲食的方式影響了情緒,這種情況,在三餐正常(尤其是早餐特別重要),加上適時的點心補充後,會有明顯地改善,也就是說,不要讓孩子餓太久或是等待太久,而且要讓他知道,時間一到就會有東西吃,這是很重要的。

 

飲食影響情緒的另一種方式,是食物本身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。一項針對學生族群的研究報告指出,偏食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,特別是不愛吃蔬菜的學童,情緒不穩定的指數都偏高。如果深究蔬菜和情緒的關聯性,會有二方面的影響:一是蔬果類食物不足,即代表食物纖維不足,會造成體內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失衡,也容易造成排便不順,這種生理上的失衡與負擔會形成情緒上的壓力,會讓人易怒,也會感到莫名的煩躁;二是過度精緻的食物會影響孩子的咀嚼能力,而咀嚼可以緩和緊張、焦慮等負面情緒,富含纖維的蔬菜通常都需要充分的咀嚼,也就具有穩定情緒的作用。

arrow
arrow

    風車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